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

凌波不過橫塘路

凌波不過橫塘路,但目送、芳塵去。錦瑟年華誰與度?月橋花院,鎖窗朱戶,只有春知處。飛雲冉冉蘅皋暮,彩筆新題斷腸句。試問閒愁都幾許?一蓑煙草,滿城風絮,梅子黃時雨。
  ——賀鑄《青玉案》

  連日陰雨綿綿,悶熱異常。低矮的小房子,地面、牆上都滲出了水。一股濃濃的發霉的味道,讓人愁腸百結。曹操有詩云:何以解憂?唯有杜康。今日小曹,只能長嘆一聲:何以消愁?只有詩詞。
古語云:“人生不滿百,常懷千歲憂。”憂者,憂慮也。憂慮什麼呢?人間萬事,宇宙萬物,生老病死,七情六欲,風雨雷電,地動山搖,在多愁善感的人眼裡,每一樣都是充滿艱辛、危機四伏因而都是足以令人憂愁的。翻開書卷,唐詩宋詞中,“愁”字是隨處可見的。 “愁思”、“愁腸”、“愁城”、“愁雲”、“愁容”,帶“愁”字的詞語,比比皆是。
按照修辭學家的說法,用於比喻的事物應該跟比喻對像有某種相似或相同之處。但是,愁是一種情感活動,沒有色香味形等外殼,什麼樣的事物跟它有相似或相同之處呢?古代文人並沒有被這個問題難住,他們利用愁緒沒有形狀沒有質量的特點,別出心裁,使用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比喻。
用山作比喻的,有杜甫的“憂端如山來,澒洞不可掇”趙嘏的“夕陽樓上山重疊,未抵春愁一倍多”。用水作比喻的,有李頎的“請量東海水,看取淺深愁”,李煜的“問君都有幾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”,秦觀的“(春去也)落紅萬點愁如海”。李白把愁比作白髮,比作隨風飛舞的雪花, “白髮三千丈,緣愁似個長”。同樣是離愁,張籍把它比作長線,“離憂如長線,千里縈我心”。羅隱卻把它比作瘧疾,“春色惱人遮不得,別愁如瘧避還來”。張碧、賀鑄把愁比作酒,“一窖閒愁驅不去,殷勤對爾酌金杯”,“萬斛閒愁量有剩”。李清照把閒愁比作月光,把離愁比作有重量的東西——什麼東西沒有說,“閒愁也似月明多”,“聞說雙溪春尚好,也擬泛輕舟。只恐雙溪舴艋舟,載不動、許多愁”。陸游把客愁緒比作繭絲,“客路苦思歸,愁似繭絲千緒”。
相比之下,以水比愁,數量最多。歐陽修的“離愁漸遠漸無窮,迢迢不斷如春水”,秦觀的“便做春江都是淚,流不盡,許多愁”,以及賀鑄的“漫將江水比閒愁,水盡江頭愁不盡”,都堪稱佳句。李清照的“梧桐更兼細雨,到黃昏、點點滴滴。這次第,怎一個、愁字了得”,不用比喻,而用反問句法,鏗鏘有力,直逼人心,亦是千古佳句。